胶东在线日讯(记者 魏琪)遭遇战争袭击、地震、建筑物倒塌、煤气爆炸时,市民该怎么样做自救?怎么样才可以提升个人的逃生能力?记者近日从市人防部门获悉,为增强市民应急防范意识,提高自救能力,目前烟台已建成了120个“人防示范社区”;到2015年,烟台中心区所有社区人防体系建设将实现100%全覆盖,为居民筑起一道平安网。
随着社区功能的日益完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有突发情况,很多人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因为慌乱而酿成其他灾难。市人防办负责这个的人说,人防知识对于每一个市民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居民只有掌握一定的科学防护和急救措施,才可自救或互救。
“首先是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其次是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能力。”据市人防办指挥与应急协调科科长王远东介绍,“人防示范社区”的建设,为社区开展人防宣传教育工作、人口疏散体系建设和群众防空防灾组织建设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是人防部门和社区居民联系的重要桥梁。
王远东表示,烟台“人防进社区”活动已建成120个人防示范社区,今年新增97个社区,按照每年30%的增速,示范社区将在2015年实现中心城区的全覆盖。
近几年来,烟台人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地推进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方针,将人防组织体系建设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建立起了社区人防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人防工作网络。在人防进社区工作过程中,将人口疏散体系建设落实到社区,建立起了完备的社区应急疏散预案并实体化,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四级应急预案体系,使社区居民在战灾来临时知道到“哪里去、谁来管,怎么走”。
此外,烟台人防部门还定期组织并且开展居民防空防灾应急疏散演练,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能力。
目前,烟台市所辖六区、七市、一县的35个街道共120余个社区同步开展了此项工作,社区公共应急能力明显提高。
发生紧急状况,市民该到哪躲避?据介绍,人防疏散基地、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和人民防空工程等都是市民避难的主要场所,而一些地下停车场也具备一定的防空避险功能。
据人防部门介绍,我市已经确立牟平昆嵛山、栖霞艾山、招远罗山等3处市级人口疏散基地,多数县市区也建立了县级人防疏散基地,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市民可到这些场所避难。而为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我市主城区还利用城区内人防工程、公园、体育场、广场等建设了百余处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市体育公园、滨海广场、市区新建体育场、文化广场等。
市人防办负责这个的人说,根据我们国家有关规定法律规定,城市的新建民用建筑,都应同步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比如,很多建筑的地下停车场都兼有地下防空室的作用。防空地下室的用途除了人员掩蔽外,还有物资储备、医疗救护等其它功能。
在莱山区上海滩花园A区,小区不仅成立了社区人防工作站,配备人防标志牌、应急柜等设施,还依靠小区现有资源配套建设了防空地下室、应急避难场所等。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是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时的保命场所。”莱山区人防办人防科科长卢立新和记者说,人防部门依据各社区地理位置和实际条件,充分的利用社区内人防工程、社区内大型花园、广场、绿地等建立起社区疏散和避难场所。
卢立新说,这些社区按标准设置人防工程、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等各类标识、标志牌,做到醒目、易懂、规范,为居民群众有序避灾、应急疏散提供便利。
“小区居民能根据悬挂在防空地下室内的标识牌来判断防空地下室的用途。”卢立新介绍说,应急救灾器材是社区开展应急救援、开展自救互救的必要装备。
“主要有便携式防空警报器和应急包,有急救药箱,还有能在水里燃放的火柴,消毒棉棒,多功能手电筒等等。”据卢立新介绍,在社区的人防工作站,人防部门设置了防空防灾应急器材展示柜,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应急器材和警报器的种类、作用和使用方法。
而且,人防部门还在社区的楼道内张贴了一些“防空防灾应急疏散告示牌”,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了解一些应急知识和内容。同时,在社区指定位置配备少数的应急箱、包及有关应急救灾器材,以便急时需用。
“如果还有问题,能咨询本楼宇的疏散引导员和疏散联络员来了解情况,遇到突发情况也能联系他们。”卢立新说,为提高居民防灾意识,人防部门还经常在社区开展逃生演练、人防知识讲座等特色人防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